据央视新闻报道,韩国总统李在明上任后动作不断,下令彻查韩军司令部,同时释放与朝鲜缓和信号,引发多方关注。
李在明的第一把火指向韩军司令部。韩军内部的腐败问题并非偶发,多年来已形成积弊。2014 年韩军网络司令部的丑闻只是冰山一角,当时 21 名心理战小组要员在网上发布 7100 余条带有政治倾向的留言,虽仅占总量的 0.9%,却暴露了军队对舆论的不当干预。
李在明(资料图)
2015 年的 “野猫” 直升机采购案更显荒唐,韩国投入 5890 亿韩元(约合当时人民币 30 亿元)购入的英国产直升机,实际作战时长仅 40 分钟,远未达到军方要求,最终多名负责人被追责。
2021 年曝光的陆军军需部门腐败案中,有官员通过虚报物资采购数量套取公款,涉案金额超过 300 亿韩元,涉及从少将到中尉多个层级。这些案例串联起来,足以说明韩军司令部内部管理的混乱。
展开剩余78%李在明下令彻查时特别强调,要对近十年的军购项目和人事任免进行全面梳理,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。这一行动不仅是为了清除腐败,更是为了重塑军队在民众心中的形象 —— 毕竟韩国实行义务兵役制,每个家庭都与军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军队的廉洁程度直接影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。
第二把火聚焦于对朝关系缓和。李在明上任后的一系列举措颇具连贯性。6 月 11 日叫停边境扩音广播,结束了韩方持续一年的对朝喊话,这一动作迅速得到回应,朝鲜先是将边境广播内容换成传统民谣,随后也停止了广播。
7 月以来,韩国的动作更加密集:统一部透露正研究允许个人赴朝旅游的具体方案,这距离 2008 年金刚山旅游项目中断已过去 17 年;国家情报院不仅停掉了所有对朝广播频道,还解除了民间获取朝鲜影视资料的限制,此前即便是学术研究用途,获取朝鲜纪录片都需要经过多层审批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开始与中小企业沟通,调研重启开城工业园区部分合作项目的可行性,该园区曾是韩朝经济合作的标志性成果,2016 年因局势紧张关闭后,数千家韩国企业蒙受损失。这些举措背后,是李在明政府试图打破韩朝关系僵局的明确信号,通过民间交流先行,逐步恢复双方的沟通渠道。
李在明(资料图)
但缓和之路显然不会平坦。朝鲜方面的反应始终保持警惕。金与正 7 月 28 日的谈话并非孤立表态,朝鲜中央通讯社随后发表评论,指责韩国在停止对朝广播的同时,仍允许美军在半岛部署战略核潜艇,认为这种 “一边示好一边引狼入室” 的做法毫无诚意。
事实上,就在韩国宣布停止扩音广播后第三天,朝鲜试射了一枚新型短程弹道导弹,射程覆盖韩国全境,这被外界解读为对韩方政策的试探。更复杂的是韩美同盟的牵制,7 月中旬韩美举行的 “自由护盾” 联合军演规模创五年新高,美军 “里根” 号航母战斗群全程参与,演习科目包括模拟对朝核心设施进行打击。这种军事动作与对朝缓和政策形成的反差,让朝鲜有理由质疑李在明政府的真实意图。
美国对韩国的影响力在对朝政策上体现得尤为明显。根据韩美达成的协议,韩国在涉及对朝重大政策调整前需与美方协商,这一点在军控和经济合作领域尤为突出。去年尹锡悦政府推动的对朝单边制裁,就完全配合了美国的对朝施压策略。
如今李在明想要放宽对朝民间交流限制,不得不考虑美国的态度 —— 美方一直担心韩朝经济合作可能变相缓解朝鲜的外部压力。更现实的问题是驻韩美军的存在,目前约 2.8 万美军驻扎在韩国,这些军事基地的运作直接影响半岛局势,李在明政府若想推动实质性缓和,必须在与美国协调的基础上找到平衡点。
韩国国内的分歧也给政策推进增加了难度。最大在野党国民力量党多次批评李在明的对朝政策 “过于软弱”,认为在朝鲜未放弃核计划的情况下谈缓和是 “对国家安全的不负责任”。该党还联合部分保守派团体,在首尔街头举行抗议活动,反对解除对朝鲜影像资料的限制,担心 “朝鲜的宣传内容会影响韩国年轻人的价值观”。
但支持政府政策的声音同样存在,韩国全国经济人联合会发表声明,呼吁尽快重启韩朝经济合作,认为这对缓解韩国中小企业的经营压力有积极作用。民调显示,目前有 48% 的韩国民众支持缓和对朝关系,39% 表示反对,这种几乎持平的分歧意味着李在明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来凝聚共识。
李在明(资料图)
李在明在就任满月记者会上提到的 “实用外交”,本质上是想在韩美同盟与对朝关系之间找到一条中间道路。彻查韩军司令部是为了清除内部障碍,为外交政策的推进奠定基础;缓和对朝关系则是为了减少外部摩擦,创造有利于韩国经济发展的周边环境。
这两项举措相辅相成,却又都面临复杂的内外因素制约。韩军内部的利益纠葛可能导致彻查行动遭遇阻力,朝鲜的不信任和美国的牵制可能让缓和政策难以深入。
接下来几个月,韩朝能否在民间交流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,以及李在明政府如何处理与美国在对朝政策上的分歧,将成为观察半岛局势走向的关键。毕竟,任何政策的效果都需要时间检验,而半岛问题的复杂性,注定了李在明的这两把火不会轻易烧出想要的结果。
发布于:江苏省弘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